为传承红色基因,深化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引导学子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以文字致敬英雄,商学院特开展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心得分享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搭建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活动中,多篇优秀作品涌现,展现了青年学子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这些文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彰显了青年与时代同频的担当。
《抗战胜利80年 追寻红色足迹》
—24级酒店管理一班姜晨萱—
1940年2月,长白山脉的隆冬比往年更为刺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中,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在茫茫林海中艰难跋涉。为首的中年男子面容枯槁,却目光如炬——他便是让日寇闻风丧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
此时的抗联已陷入绝境。叛徒程斌带领的"挺进队"像猎犬般紧追不舍,日军调集四万兵力进行"梳篦式"讨伐。2月15日,杨靖宇身边仅剩的两名警卫员在激战中牺牲,他彻底成为孤军。
"杨司令,投降吧!皇军保证您生命安全!"日伪军的劝降声在山谷回荡。回答他们的只有手枪的怒吼声。2月23日下午,三道崴子的雪地上,饥寒交迫的杨靖宇被上百名日伪军包围。他靠着一棵红松树,用打光子弹的手枪还击,直到胸部中弹倒下。当日军指挥官岸谷隆一郎剖开他的胃袋时,这个刽子手震惊了——里面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虽是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岸谷在日记中写道。这具干瘪的胃袋,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永恒见证。杨靖宇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铁骨铮铮"——便腹中草莽,也要战至最后一息。
在将军牺牲的密林深处,当地百姓悄悄为他立起了一座"无字碑"。每年清明,总有人冒着危险前来祭扫,在碑前放上一把新采的野花。这些无名祭奠者中,有曾被抗联救治的老猎户,有因抗联保护而幸免于难的村民后代。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这段不能言说的记忆。
八十载春秋过,靖宇县的青松依然挺立。那些被鲜血浸透的雪地早已开出鲜花,但将军胃中的草根与棉絮,永远在提醒我们。
《讲述英雄故事,探寻红色足迹与心得体会》
—24级酒店管理二班杨文俊—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讲述英雄故事,探寻红色足迹”的意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那些为民族存亡挺身而出的身影,是我们心中不灭的灯塔。
踏上卢沟桥,石狮仿佛见证着“七七事变”的烽火,那是全民族抗战的开端;走进平型关战场遗址,能感受到八路军浴血奋战的热血;置身重庆渣滓洞,革命者永不熄灭的信仰照亮心灵。这些红色景点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红色基因的“储存库”。
商学院发起相关活动,就是要让大家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抗战精神。当我们用文字还原历史、用真情传递力量时,便是在与先辈对话,汲取奋进勇气。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英雄精神永远鲜活。作为新时代学子,探寻红色足迹、讲述英雄故事,不仅是铭记过去,更是为了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让我们把英雄精神融入学习生活,化作拼搏的动力与对祖国的担当。
愿我们都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让英雄故事永远流传,让红色足迹指引我们在新时代勇敢前行!
八十载光阴流转,红色足迹从未褪色。它们是民族的精神坐标,指引我们在和平年代保持热血与担当。站在英雄奋斗过的土地上,我们读懂的不仅是历史,更是肩上的责任——以英雄为镜,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方不负先辈换来的盛世。愿商院学子将此感悟化为动力,以严谨务实深耕学识,以担当有为关注时代,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