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长卷,全国各地的英雄事迹如璀璨星辰,照亮着时代的天空。他们中,有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有逆行出征的抗疫勇士,有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这些故事直击心灵,让我们读懂了担当与坚守。这些心得分享,便是想梳理这份震撼,将英雄精神融入血脉,化为成长路上的动力与方向。
23级酒店管理刘茹钰
《血誓未降敌,十指掘长城——记保定冉庄张森林烈士》
1938年,日寇在冉庄十里内密布炮楼,环境险恶。共产党员张森林在自家红薯窖下挖出“冉庄第一洞”。这简陋的土洞成为冀中平原地道战的起点,最终发展为户户相通、长达16公里的地下战网,被誉为“地下长城”。
1943年春,张森林在耿庄开会时遭汉奸出卖,负伤被捕。日寇在炮楼对他严刑拷打,逼问党员名单和地道图。面对敌人递来写降书的纸笔,他写下了血痕斑斑的《就义辞》:“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三日后,34岁的张森林被活埋。村民冒死运回遗体时,从他染血的内衣中发现了这封绝笔。
张森林牺牲后,冉庄百姓含泪继承遗志,将地道网升级为歼敌利器。以十字街古槐为轴心,地道系统巧妙设置指挥部、陷阱与伪装井口,创下单次战斗击溃日伪军两个团的战绩。至抗战结束,冉庄依托地道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人,成为“地道战模范村”。
今日,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陈列的带血《就义辞》已成国家一级文物。那句“誓将碧血染春秋”,不再仅是铅字,而是从黑暗年代刺向当代青年心头的炬火——它昭示着:爱国是绝境中的孤勇,是以笔化剑的决绝,更是平凡者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下,用双手刨出万里长城的脊梁。
24级市场营销二班赵文暄
《回望烽烟处,红心向未来》
站在和平年代的阳光下,回望那段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岁月,总有无声的力量叩击心扉。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却始终未低下头颅;赵一曼在酷刑面前挺直脊梁,留给儿子的遗书里写满"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家国大义。这些名字不是历史书上的铅字,而是用热血铸就的民族脊梁。
他们为何而战?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坚守,为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呐喊。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进骨血的信仰——是李大钊在绞刑架前的慷慨陈词,是狼牙山五壮士跃下悬崖的决绝身影。
如今,硝烟散尽,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永远提醒我们:爱国是代代相传的接力棒,民族气节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作为大学生,我们或许不必面对枪林弹雨,但当以英雄为镜,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钻研学问的动力,将民族的气节融入脚踏实地的奋斗。回望来路,是为了更好地走向前方。那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终将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新时代的爱国篇章。
23级市场营销二班贾怡梦
《跨越山海:人类正义的丰碑》
在晋察冀根据地,一位加拿大医生用手术刀刻下国际主义丰碑。白求恩抵达前线首月即完成147例手术。在广灵伏击战中,他连续工作40小时完成71例手术;在冀中前线,他四个月跋涉750公里进行315次战地救治。1939年11月,手指感染的他坚持为最后一名伤员缝合才撤离,最终长眠在唐县黄石口村。他那句“手术台就是阵地”的誓言,至今仍在医学院课堂中回响。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证明:正义的事业从无国界。
八十年过去,陈翰章被夺走的头颅、郭先聪磨盘下的鲜血、侯德榜烧焦的图纸,都化为民族基因的密码。吉林寒葱岭松涛阵阵,陈翰章战斗过的地方,松针在风中如千万把刀锋轻吟;唐县纪念馆里,白求恩的手术器械静静陈列,金属冷光中仍折射着人性的温度。这些英雄用生命诠释:真正的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危难时刻“我掩护,你们快走!”的断后身姿。当新时代的我们仰望这些精神丰碑,自当接过那份“宁为抗日死,不为惜生生”的担当,让抗战精神化为脚踏实地的奋斗——这或许才是对英灵最深沉的告慰。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在平凡日子里坚守初心的行动,以英雄为榜样,用奋斗诠释爱国,用担当守护家国,让英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英雄的故事,是要教会我们如何活成一束光。”让我们以英雄为镜,在专业学习中深耕不辍,在社会实践中勇挑重担,用所学所长服务社会。让青春在担当与奉献中,续写英雄故事新篇章。
商学院
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