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狮城叙史,同心传承|商院学子以讲解之声传运河文化之韵

发布日期:2025-10-28 作者:商学院宣传部 来源: 点击:


近期,我院学子杜逸宁在沧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游讲解员大赛“未来之星”组比赛中斩获三等奖佳绩。为深化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挖掘沧州人文内涵并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景区讲解员杜逸宁同学聚焦“狮城”文化,以讲解串联铁狮子、大运河等符号,传递城市文脉。

IMG_256

千年狮城铸同心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解员杜逸宁。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沧州——这座矗立在京杭大运河畔、浸润着千年文脉的“狮城”,从它的一砖一瓦、一人一事里,读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在这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提到沧州,最先跃入脑海的,一定是那尊镇守千年的沧州铁狮子。这尊始建于唐代的“镇海吼”,高5.47米、重约32吨,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铸铁艺术品。可您知道吗?它的铸造,本身就是一场“民族智慧的接力”——唐代工匠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铁器锻造技艺与中原农耕文明的雕塑美学,用13块铸铁拼接成这尊威武的雄狮。千年来,它抵御过洪水、见证过漕运繁华,更在无数次风雨飘摇中,成为沧州人“同心守护家园”的精神象征。就像铁狮子的铸铁块紧密咬合,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也始终心手相牵,共同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沿着铁狮子的目光望去,便是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沧州段运河全长253公里,是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这里“帆樯林立、商贾云集”,回族的马帮、汉族的商船、满族的官员、蒙古族的驼队在这里交汇——码头边,回族商贩的茶汤摊冒着热气,汉族船工的号子声回荡两岸,不同民族的人们因运河而聚,因贸易而亲,渐渐不分你我。如今,运河两岸建起了“民族团结文化长廊”,当年的商船码头变成了各族群众跳广场舞、聊家常的“同心广场”。一条运河,不仅滋养了沧州的物产,更滋养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谊。

若说铁狮子是沧州的“魂”,运河是沧州的“脉”,那沧州大地上的英雄人物,便是沧州的“骨”。您一定听过“精忠报国”的故事,却可能不知道,抗在沧州驻军练兵。当年,他带领汉、回、契丹等各族将士,在沧州的黄骅港一带抵御金兵,“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军纪,让各族百姓争相送粮、支援前线。岳飞走后,沧州人把他的治军理念刻在石碑上,代代相传。而在近代,沧州回族武术家王子平更是以武报国——1919年,他在上海击败挑衅的外国拳师,怒怼“东亚病夫”的嘲讽,随后组建“中华武术会”,打破民族界限,广收汉、回、满等各族弟子,让中华武术成为凝聚民族自信的旗帜。

如今的沧州,早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城市的血脉。在孟村回族自治县,汉族师傅手把手教回族徒弟制作“孟村扒鸡”,共同把非遗手艺做成致富产业;在运河区的社区里,满族的剪纸、回族的刺绣、汉族的面塑同台展示,孩子们围在一起,跟着不同民族的老师学手艺、品文化;就连我们熟悉的“沧州火锅鸡”,也成了“民族团结菜”——汉族的烹饪技法遇上回族的香料配方,一口下去,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心里的“同心味”。

朋友们,从唐代铁狮子的“民族智慧融合”,到运河码头的“各民族共生共荣”,再到当代沧州的“同心共富”,这座城市的每一段故事,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历史里的传承,是融在生活里的温暖,是我们共同走向未来的力量。作为讲解员,我愿做沧州故事的“传声筒”,更愿做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让更多人知道,在沧州,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各民族始终手牵手、心连心,共同书写着属于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精彩华章!

此次实践是商学院育人理念的生动落地。学院始终以培养“懂文化、善服务、能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杜逸宁同学的讲解员工作让学子实现专业知识与文化传播的深度结合同时,学子们的优质服务打响了商学院实践教学的口碑,让“理论+实践+文化传承”的培养模式更具生命力,助力学院为文旅行业输送更多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优质人才。

商学院

10月21日